大家注意啦!这些“渣渣”常会结伙“作案” --关于道路塌陷隐患“群发性”的提醒

发布时间:2022-05-30



何谓“群发性”

道路塌陷隐患具有隐蔽性、突发性、多发性、周期性、人为性、动态性、群发性等特征。其中,道路塌陷隐患的“群发性”特征,往往容易被忽视。

群发性——讲的是导致道路发生塌陷的病害体,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,常常集中分布成群。我们在多个道路病害体检测项目中发现这一规律,有的路段状况良好,有的路段却病害体集中分布,道路塌陷、下沉、开裂等事故频发。究其原因,是因为在同一区域或同一路段,一方面,地下地质情况、地下水状况相似,另一方面,在同一时期内,道路、地下管道、地铁隧道或其他地下构筑物的施工工艺、材质相似,产生地下病害的概率也相近。

以下是我司在道路检测项目中发现的两个典型案例:

案例一:广州黄埔九龙大道检测

2020年12月,黄埔马拉松活动前夕,受相关权属部门委托,我司快速组织技术力量对九龙大道5.6公里的道路范围开展三维地质雷达检测,为道路交通安全做好保障。检测结果共发现6处空洞,6处疏松体。其中6处空洞集中分布在何棠下公交站前后不到1公里的道路范围内。





案例分析:据我司后来调查了解,该路段原始地貌为海陆交互相沉积的珠江三角洲地貌,区域降水量丰富。表层以松软的耕植土为主,土质的不均匀性、空隙大、渗透系数较大,在自重应力作用及加载或震动作用下可诱发地面沉降;后期修筑道路时回填土的压实度、筑路材料的透水性,路基防水层的设置等工艺均为造成地下构筑物(排水管道、排水井)不均匀沉降或破坏的诱因,从而导致水土流失形成地下空洞。

案例二:广州江人一路排水管道周边雷达检测

2022年1月,在广州白云区江人一路的检测中,我司在2.6公里道路范围内发现14处脱空/空洞病害,平均1公里就存在5处病害。如下图所示,在病害体分布图和三维雷达切片上显示,各病害体如一颗颗红色的玛瑙石一般,沿着江人一路分布,在道路的串联下,宛如一条红色的“玛瑙项链”。



案例分析:经分析,以上发现的14处病害,多沿排水管道分布,病害体可能是排水管道施工时,上覆土层回填不实导致,加上该路段过往车辆以大货车为主,道路上部长期受高频率、超负荷的荷载、碾压、振动,造成路基土层产生扰动、疏松、下沉,形成地下空洞;若不及时发现和修复,后期路面结构层就会陆续开裂、破坏,最后导致路面沉陷破坏。

总结

道路塌陷隐患因同一路段的地质情况、建设时期、建设工艺、材料、管道情况、诱因相似,而具有“群发性”特征。这一特征,对我们开展道路检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。一方面,我们应加强对已发现病害体的周边范围开展延伸检测,避免“顾此失彼”、错探漏探;另一方面,利用病害体的“群发性”特征,有利于我们对病害成因作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分析,从问题根本上给业主单位提出更专业的处理建议,真正做到“防风险、除隐患、遏事故”。

联系我们
  • 020-83625687